从葫芦岛市区出发,沿新钱线西行,大约10公里后,就可见靠北侧路旁立着的一块大型广告牌,广告牌上面的广告语与其它的广告语不同,写的是“南王屯村欢迎您”。顺着广告牌下的路口往北走,即为南王屯村。
南王屯村位于沙河营乡政府南侧,据乡政府1.5公里。东与沈屯相接,南与寺儿堡镇魏岭后瓦、尖山子接壤,东南连接钟赵屯,西邻寺儿堡镇红带沟村刘家沟,北与福寿屯毗邻。
发源于大虹螺山的连山河从南王屯村东北缓缓流过,南王屯属于连山河的上游。在村子西部,有狼头山和耨耨山,狼头山海拔大约50米,因山形似狼头而得名,耨耨山因漫山遍野长满耨耨而得名。解放前,家家生活困难,漫山遍野的耨耨无疑成了孩子们最好的零食。在村子南面,还有东、西大南山,半拉山和火龙山,山上植被丰厚,种有松树。
南王屯村据说早年间叫王家屯,清朝中晚期王家祖先王守柏哥仨从甘肃来到此地。当时在半路上老三王友落脚在锦州大凌河畔,人称王友窝棚。老二则落脚在冮家屯,即现在钢屯镇的王屯。王守柏落脚在了现在的南王屯。
王守柏来到此地时,这里已经形成了村屯,有人家居住,为马家和蔡家。马家和蔡家是此地最早的占山户,但两家日子过的都不兴旺。当时附近流传着一句歌谣:马吃菜(蔡),菜搁药,菜有信(信代表红矾),菜老起,以此来形容这两姓的互不相容。
王守柏落脚后,为了糊口,先给马家做长工扛活。由于他机灵聪明,长得周正,人也勤快,深得马家上下的欢心。后来,王守柏用积攒下的钱置办了土地,并娶马家姑娘为妻。王守柏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聪慧,小日子不但过得红红火火,还人丁兴旺,家业不断地壮大,而马、蔡两家却日渐颓败,最后在村中竟无后人。
王家的兴盛,使得人们将屯子称为王家屯。王家到清朝末年还出了个武举人--王三老爷,使得王家一门更是显赫无比。当时王家在屯子中有大院,占地约有四五亩,正房十多间皆为前廊后厦、磨砖对缝的建筑。王家出廊的柱子皆为松木,柱子上雕有云纹等吉祥图案,东西有厢房,有碾盘米房、磨房等生活设施。高大的门楼外,有上马石、下马石。屯中小南山以北,当时都是王三老爷的跑马场。王家的后人不但有土地,还有买卖。解放前王廷中在外做生意开杂货铺,日子富足而殷实,现村中还有王家后人居住。王家到如今,已经有十三辈人,现存家谱中排序为“凤、作、廷、文、兴、周、庆、广”,到广字为最小辈。
1948年秋,解放军打败驻守在南王屯附近的国民党军,南王屯解放。解放后,南王屯成立了农务会,王廷荣当时为农务会主席,配合区工作组的马玉奎开展分田分地的工作。
解放前,南王屯村中设有私塾,解放后改为南王屯小学,当时王文鳌是学校中唯一的一个老师。
抗美援朝时期,村中梁久恩应征入伍,去朝鲜参加了战斗。
梁久恩,1931年生人,老家在西水口子,家中哥三个,他排行老大。解放前,梁久恩一直给地主家放羊、扛活,以此来维持温饱。1950年,21岁的梁久恩应征入伍,成为42军的一名战士,并随大部队直接去了朝鲜战场。在朝鲜梁久恩一共参加了三场战役,第一场是新义州战役,第二场是平壤战役,第三场是西海沿战役。据梁老回忆,当时打的都是日本兵,在平壤战役中,梁久恩冒着生命危险在大雪中救出朝鲜儿童,因此荣立三等功。
1953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梁久恩回到国内,转业后被分配到抚顺石油五厂做电工。大跃进时,梁久恩离开抚顺回到家乡,曾在马杖房锌厂短暂工作,后回到村里做了30多年的村主任,管理过8年的下乡青年。文革中,梁久恩的军功章和各种证件丢失,现已无存。
2000年,南王屯村开启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东晟碳素、东泰合金、葫芦岛水泵厂等10家大中型企业,解决了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现村里还建有“夕阳红养老院”,院长高玉华为私营企业家。养老院里各项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雅,现有老人近80人。悉心体贴的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南王屯村的乡村文化建设有着响当当的名气,村里有秧歌队、舞蹈队。除了每天晚上在村里的文化广场活动外,还经常参加周边乡镇以及市、区的各种文艺演出。退休教师薛素娟作为队长,充分体现了老有所乐的精神,她带领队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舞出了乡村靓丽的风景。
从2000年开始,南王屯村连续10年被省里评为“省级文明村”。2013年、2014年被连山区评为文明村、先进村标兵,2015年被评为葫芦岛市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