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则成走进太平间,漠然地拉开那张洁白的床单,左蓝像是在熟睡,看上去依然那么美丽。他日思夜想的爱人近在咫尺,可离他却是那么的遥远。左蓝永远地走了,可他什么都不能为她做,甚至连哭泣都不能,他只能吞咽,吞咽下这爆炸般的痛苦。刚刚还泪水奔涌,可一走出太平间,余则成主动拍拍李涯的肩膀,很“灿烂”地一笑,然后异常轻松地劝李涯放松.
这是一个足以令他崩溃的噩耗,他坐在椅子上,身体完全机械地在晃,脑子里千头万绪,他想到这是否又是个圈套?这个疑虑随后从组织上发来的密电中得到了证实,当他写到翠平牺牲的“牺”字时,就写不下去了,干呕起来,而消毁字条的烟似乎也薰到了他,于是他就更猛烈地呕吐般地大咳。他想走回床上,可刚要转身就摔倒了,第一次他试图爬起来,却再次摔倒,第三次又摔倒了。一瞬间,就在那一瞬间,余则成垮了,他无力地瘫倒在地上。
在混乱的机场上,有一辆车开来,余则成一眼就看到了里面的翠平,情急之下他把自己扮成老母鸡,双手矗立着在车前夸张地绕圈。翠平理会地笑了,余则成却空寂地继续站在原处,看着翠平的车驶过——探照灯的光打在余则成的脸上,上一秒他在对翠平笑着,下一秒车子远去,他已经全无笑意.
高高的山崖上,翠平抱着孩子站在那里翘首盼望,寒风肆意地吹扯着她的头发,她依然一动不动,此时余则成正站在他跟晚秋的结婚照前,潸然泪下——
当电视剧《潜伏》中的这些精彩镜头在我眼前一一闪过的时候,我的心被震撼了,眼泪一股一股地顺着腮边流淌。看完《潜伏》之后,我和其它的观众一样,它成了我放不下的牵挂,脑海里常常浮现余则.
成的影子,越浮现心中的重量就越沉甸。余则成其实只是个小人物,他没有多大的权利,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入敌人内部的谍报人员,可他为什么会让人忘不掉呢?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潜伏》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主人公余则成的成功塑造。导演避开了低层面上的所谓较量和斗争中展开的行为和思维,而是选择了比较高端的内斗、心斗和智斗。余则成在层层的圈套和令人纠结的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附带着智慧和手段色彩的努力,向观众展示了他令人感动和敬仰的能力和智慧。一个影视剧人物的成功,不但要有好的导演和剧本,最主要的还要有好的演员。在《潜伏》中,演员孙红雷的表演无痕无迹,内敛而富有激情,让人看不到孙红雷的符号,只有余则成.
小视角大时空,这是《潜伏》迅速吸引观众的决定因素。主人公余则成很“小”,小到似乎他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跟普通人一样有着柴米油盐的情结,像普通人一样去恋爱,甚至他的悲伤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悲伤,另外他还和大多男人一样,碰到漂亮女孩也会走不动。他看上去是那么柔弱,柔弱得让人为之动容,而当他每天就像一级厨师做饭一样,完美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任务的时候,我们又能深刻地感觉到他内心的细腻和无比强大。他的理想那么小,他觉得只要把日本人打跑,把中国解放了,他就可以回老家结婚生孩好好过日子了……余则成是一个内敛爱静,处事谨小慎微,有着很强文艺情结的小人物,表面上是看不出有多疯狂的,可他的内心却非常疯狂,这不仅表现在他处理爱情的问题上,更体现在他对信仰和信念的追求上.
自从余则成热恋上左蓝之后,他的生命就开始了一种新的转换,再加上他彻底看清了国民党政府自上而下的腐败与坠落的嘴脸,于是他信仰的天平在纯挚爱情幻梦的催化下偏向了中国共产党,并迅速成为1946年我党打入天津军统内部的一位特别出色的地下工作者。可没过多久左蓝就死了,他不但不能像常人那样悲痛地大声哭泣,而且还必须要在几秒钟之内把这种悲痛彻底消化掉。左蓝的离去,让余则成在感情方面再也找不到支撑点,于是他就只能一遍遍读着宣传小册子,机械地去体味“化悲痛为力量”的更为高尚的安慰,他要用信仰去缝合悲痛给他造成的内心的巨大真空.
好不容易因为共同的信仰,与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完全不搭调的翠平渐生情愫,细水深流,溶成一体,终于找到了一种更为深沉、看似奇特实则符合伦常的爱情的时候,军统内部却传来翠平遇难的消息。
这是一个足以令他崩溃的噩耗,他坐在椅子上,身体完全机械地在晃,脑子里千头万绪,可他还必须要在这种无法思考的状态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是否又是个圈套?这个疑虑随后从组织上发来的密电中得到了证实,当他写到翠平牺牲的“牺”字时,就写不下去了,干呕起来,而消毁字条的烟似乎也薰到了他,于是他就更猛烈地呕吐般地大咳。他想走回床上,可刚要转身就摔倒了,第一次他试图爬起来,却再次摔倒,第三次又摔倒了。一瞬间,就在那一瞬间,余则成垮了。和左蓝的牺牲不同,他全面崩溃地面对了翠平的“死亡”。
、空旷的房间里,死一般的沉寂,他再也支撑不住了。这个时候,导演给了观众俯视的角度,从上至下地把这个失去女主人的空间,全面压抑在余则成身上,他试图再次站起,却终于放弃的摊倒在地板上。通过这一连串的镜头,观众看到了他的挣扎,看到了翠平的“死亡”给他带来的打击已经超越了他能承受的极限,俯视下的余则成看上去是那么的孤独,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个镜头采用的是由近拉远的手法,并且足足持续了五六秒钟,这是导演在故意放大余则成的内心情绪,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更心疼,也是为了与他之后的坚定、隐忍和强大形成反差,从而突显人性的真实和信仰的伟大.
在这场戏中,孙洪雷表演得很稳、很细腻、很透彻,他用特别贴切的一连串动作,把余则成失当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无奈的复杂情绪全方位地传达给了观众,让人为之辛酸,但却意味深长。整部作品中,余则成从没说过一句豪言壮语,可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毫无保留的牺牲精神谱写了一曲让人潸然泪下的爱中国、爱中国人的赞歌。余则成这个人物,比较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那些潜伏在敌人内部的英烈们所经受的辛酸、痛苦、无奈和残酷。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潜伏于虎穴深处,虎口夺食、刺探军情、如履薄冰、向死而生,苦苦期待着理想主义的黎明照亮危机四伏的内心。他和那些英烈们能在那么多监控下,在一张张无形的大网之下生存,唯一支撑他们的只有对党的虔诚和信仰,如果心中没有信仰,我相信他们的精神早就崩溃了。为了践行信仰,他们的牺牲太大了,我说的牺牲不一定单指生命,还有很多很多。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城市往往比沙漠还要荒凉,人与人靠得那么近,可内心却离的特别远,甚至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集体信仰,很难管理很容易暴露极恶的一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有两种,一是社会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但社会因素决定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助长了社会因素;反过来,要是人心热乎了,社会也就暖了,因为社会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用心耕耘。尽管人们对社会环境总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又极其渴望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迫切渴望展示真实的自我,比如驴友现象。人心是向善的,没人喜欢设防和猜疑,只是这种思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起来了,才使我们这个社会缺失了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信仰。余则成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观众的这种心理缺失,于是《潜伏》火了,余则成火了,孙洪雷也火了。
每个人都有权利忠诚自己的信仰,所以尊重别人的信仰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尊重对手的信仰,《潜伏》就第一次尊重了国民党人的信仰。按导演的设计,余则成对信仰有多坚贞,李涯就有多坚贞,只是彼此的阶级立场不同。两个人一样地视金钱为粪土,一样地有能力有信仰,一样地不计个人得失,只是李涯逆流而动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坠落是自上向下的,李涯的勤勉、忠诚、执着和坚忍,在天津站蝇营狗苟的阵营中,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即便他有天大的本事也再难挽回败局。有时我在想,现在人情之所以“薄”,人心之所以这么“冷”,是否跟“李涯现象”有关呢、
国家、生命、信仰、爱情、牺牲、理想和命运,是让余则成为之热血沸腾的东西,那作为同样身为党员的我来说,让我热血沸腾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潜伏》告诉我们,信仰是后天形成的,从来没有人生来就坚定,爱是比主义更靠谱的信仰。只要大爱无疆,就会出现“余则成效应”,我们的党就完全可以拥有强大的崇高的集体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会让我们的党永远保鲜,会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地光彩夺目。